您的位置:

警惕使用华法林的 “三低现象”
文章来源: 日期:2012-02-11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教授 王拥军

         低识别率——

  源于STAF评分使用不普遍 


  缺血性卒中是多种病因构成的临床综合征,按照我国卒中登记(CNSR)研究的数据,中国住院的所有缺血性卒中患者中仅有不到7%被诊断为心源性卒中,国际理论上诊断率应为20%,存在13%的漏诊差值。2009年鉴别心源性卒中和非心源性卒中的STAF评分被推出。根据该评分系统,分值高于5分,心源性卒中风险高达90%。但目前在临床上用得很不普遍,造成现在心源性卒中的诊断率比较低。如果进一步明确诊断,一般要做两类检查:一类是心脏节律检查即长程心电图,包括多次动态心电图、连续心电记录、远程心电监测等,这些技术可使心源性卒中的诊断率提高将近1倍;第二类是心脏结构检查即超声心动。值得注意的是,美国高级卒中中心,必须常规开展经食道超声检查,而我国大多数超声是经胸的,可能存在心脏结构看不清的不足,尤其是左房的附壁血栓、左方的黏液瘤等。

  低用药比——

  更改医疗模式开展更多抗凝门诊 


  根据“十一五”的数据,我院诊断心源性卒中病人使用抗凝剂的比例大概是20%,而美国使用抗凝剂的比例是98%。在心源性卒中的医疗质量上,我国与美国相差5倍,这源于华法林的局限性,如治疗窗狭小、易受到食物和药物的影响、须定期监测患者的国际标准化比值(INR)水平以调整药物剂量,这些都给推广该治疗带来很大困难。许多患者因怕麻烦而不愿意使用华法林抗凝,因为要频繁到医院排队挂号。医院需要更改一些医疗模式,呼吁更多医疗机构能够开展抗凝门诊,方便患者就医监测INR。

  低达标率——

  不能过分保守治疗丧失抗凝治疗效果


  因卒中就诊于神经科的患者中,大多存在抗凝不足的情况。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就是医生害怕发生抗凝药物并发症,因为过分谨慎给予患者抗凝治疗“可见”的临床事件,忽视了给予患者抗凝治疗后“不可见”的、被成功预防的脑血管事件等益处。在使用华法林时应注意监测INR,将其控制在2~3之间,不能因过分保守而丧失了抗凝治疗的意义与效果。有的患者服用了华法林,一旦达到INR=2以上,医生就担心出血,所以INR能达到2的病人不到一半,可见华法林使用的低达标率。